原生家庭的影響:為生活奔波的父母

作者/若蝶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教室,舉凡習慣、觀念…都容易受到家庭的影響,我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談「人生有夢、築夢踏實-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個主題前,容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家庭背景,以及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父親是一位職業駕駛,開過計程車、市公車和遊覽車,小時候對他的印象是嚴肅、不苟言笑,雖然父親很少打罵小孩,但就是怕他,尤其,母親生氣時經常會說:「叫你爸回來的時候好好修理你們。」所以,我們總是在父親下班回到家之前,趕緊上床睡覺,藉此躲過父親的責罵,但也因此讓父親與我們產生了距離感。

母親則是一位韌性十足的攤商,從早忙到晚,清晨賣飯糰和碗粿供人當早餐,早上銷售水果、下午販賣成衣,後來,父親開遊覽車時,還擔任隨車小姐,當時的隨車小姐可要具備十八般武藝,舉凡景點介紹、唱歌說笑、商品販賣、車內清潔、關注路況等都得信手捻來,雖然工作忙碌,但夫唱婦隨的好處是,包含小費等各種收入都可以「全數入庫」。


Photo by Persnickety Prints on Unsplash

但生活還是十分辛苦,父母每日皆為了三餐打拼,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教我做家事,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個週末都是掃除日,母親會交代我該做的事項以及如何做,要我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做,在母親收攤回到家之前必須完成,但那時,弟妹其實也還小,我們之間都只間隔一歲而已,要帶領他們並不容易,弟妹們經常賴著不動,或是東摸西摸慢吞吞地做,我只好邊做邊督促他們。

Photo by Volodymyr Hryshchenko on Unsplash

母親對於做家事的要求非常仔細,如果沒有做到她的標準,我會是唯一挨罵的人,母親總說:「因為妳是老大,對於交辦的事要負起全部的責任。」當時的我並不懂,母親生氣或許不全然是我的錯,生意不好或受客人的氣,可能也會影響到情緒,但我只能無奈地照單全收,也讓我無形之中深植了「身為老大的宿命與責任」。

在我小學五年級時,為了改善經濟困境,父母決定攜手北上開遊覽車,而我們四個兄弟姊妹則留在家鄉就學,雖然三餐伙食委請住在巷口的外公、外婆照料,可是其餘的生活起居和課業得自理,當時,每次短暫相聚離別時,母親的眼裡總含著淚水,目送爸媽的遊覽車離開後,常常是四個小孩相擁而泣,低聲哭訴著:「我想爸爸跟媽媽!」。直到我五專四年級,父母才結束台北的事業,告別相隔兩地的生活,回家團聚。

在這段成長經驗中,懵懵懂懂的我,感受到父母賺錢的辛苦,也讓我從小明白,「金錢」是有限的資源,是付出代價的結果。父母的早晚奔波、家人的聚少離多,這些情感的糾結,造就我「花錢」時總會多點「猶豫」。

原生家庭的成長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個人至深,或有正面、或有負面。同樣地,我們也正在創造孩子的原生家庭。若能有意識地覺醒,給孩子精心策畫的親子理財教育,孩子的成長可以減少一些傷痛,進而避免日後改變習慣或面對困境的陣痛。

Photo by Brian Ritchie on Unsplash

在接下來的「原生家庭的影響」主題系列中,我將會分享自己的成長小故事,以及如何串連這些經驗在「親子理財教育」,甚至,在未來「編織夢想的動力」、「職場經歷的省思」主題中,也陸續發揮不同程度的影響力。

關於作者

服務於外商金融機構近 30 年,育有一子,是一位勇於追夢的平凡人,願意用「愛」滋養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社會。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系列文章:點此觀看

《文章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引用請告知》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