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殼蝸牛」奪標行動(3)_風險管理

作者/若蝶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將一切資源運用到極限的情況下,我們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我和先生都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任何一個人有閃失,這個用貸款撐起來的家,必定會垮下來。

Image by Mohamed Hassan from Pixabay

為了分散風險,我們透過保險機制保障彼此和家人,誠如前幾篇文章所述,在「有殼蝸牛」的圓夢計畫中,資源已經所剩無幾,如何在保險配置上發揮最大效益,我們做了很多功課,歸納為四個主軸進行分享。

【保費支出的規劃】

保障型保險概分為三大類,壽險、傷害險(亦即意外險)、醫療險,我們的規畫如下:

  1. 壽險:壽險是身故保險,分為終身壽險和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的保費比較高,但終身保障;定期壽險的保費比較便宜,身故保障只在保單有效期間內。換言之,相同的保費金額支付在定期壽險上所獲得的身故保障是終身壽險的數倍。我們的規劃是,雙方都以貸款金額作為壽險保額的基礎,透過「定期壽險」購買足額的保障,若有萬一,保險理賠金額可以償還貸款,在沒有貸款的情況下,另一個人的薪資便足以支應生活所需,不至於陷入困境。定期壽險雖然沒有終身保障,但我們規劃房貸要在20年內清償,所以,定期壽險的保障期間正是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當經濟情況改善時,再加碼投保終身壽險,讓現有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保障效益。
  2. 傷害險:傷害險保費比較便宜,除了傷害醫療保障之外,意外身故的保障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以貸款金額的50%作為身故保額的基礎,若是意外降臨,加上定期壽險的保障,理當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變故。
  3. 醫療險:相對而言,商業保險的醫療險是比較貴的保險,有「越年輕投保,保費越便宜。」的特性,另外有一個風險是,投保年齡越大,越有可能因為「健康狀況不佳」而被保險公司拒保或是加費承保,基本上,醫療險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保障,我所任職的外商銀行有提供團體保險的福利,涵蓋完整的醫療保障,員工免費加保,家人的保費自付額每個月只要50元,權衡資源有限和利弊得失,全家人的醫療保障就靠團體保險來照顧。
  4. 兒子出生後,在法規規範的範圍內,除了醫療險,舉凡終身壽險、意外險、防癌險等等,都幫他完整投保,因為小孩的保費便宜很多,而且「使用年限」長,效益很高。

Image by Fakhruddin Memon from Pixabay 

【階段性檢視保障覆蓋率】

保險的目的用於分散風險,不同的生命階段有不同的風險因子,投保之後,絕對不是定期繳納保費即可,必須階段性檢視保險覆蓋率是否足夠?有沒有符合所需的新險種上市?已到期的保險是否需要將保費預算做其他配置?

結婚時規劃的保險內容,當然無法涵蓋懷孕時的風險,適度調整是必要的;兒子出生後,家庭成員的改變必然是檢視保障的時機;換屋時,貸款金額的變動,保額勢必隨之變動;轉換職場時,也得因應環境更動的影響,檢視保障覆蓋率,這是一個周而復始,需要持續追蹤的功課。

每次檢視保單都是我們主動向保險業務員提出需求,家庭狀況的變動,只有自己最清楚,主導權當然在自己手上囉!

Image by Stefan Schweihofer from Pixabay 

【保險清單一覽表】

編列「保險清單一覽表」是檢視保單過程中想出來的方法,清楚列出每位家人的保險內容與細節,方便進行保單檢視與資源重新配置,附上表格樣本如下,供大家參酌修改成自己適用的版本。

表格有留下部分資訊讓大家參閱,有幾個填寫的重點提示如下:

  1. 每個人一張表格,表格項目都一樣,以方便檢視與比較。
  2. 可以橫向檢視,誰缺少那一個險種?或是那一個險種的保額不足?受到經濟狀況的限制,投保時有輕重緩急之別,「先求有,再求完備」,但時間一久或許忘記補足,藉由這個表格可以適時提醒。
  3. 保費繳費期滿之前五年,可以檢視保單是否需要變更?到期後,原本的保費預算如何重新配置?諸如此類的財務決策皆能瞭若指掌。
  4. 若有理賠需求,對於保障內容亦可一目了然。

【未來規劃】

除了奉養長輩、購屋圓夢、生活所需,人生還有兩個重要的任務,如果沒有預作準備、逐步規劃,未來可能會面臨措手不及的窘境,那就是「子女教育」「退休規劃」

Image by Mohamed Hassan from Pixabay 

何以將「子女教育」與「退休規劃」的配置納入風險管理?因為依據我們年輕時的財務狀況,並沒有餘裕顧及這兩項需求,由於無法顧及,所以列為風險,所幸,當時我們還年輕,透過時間的累積仍然有機會積少成多、扭轉局勢。但我並非專家,也沒有打算在此班門弄斧「報明牌」,只是分享我的作法。

我們布局「子女教育」與「退休規劃」的第一步是「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因為門檻很低,每個月台幣三千元即可入門,只要自律地堅持下去,經歷時間的累積,便能看到成果。

我們把每年調薪中的三至五千元不等投入「定期定額」,分成兩個帳戶存放,每個月固定扣款,當時的想法是,「子女教育」的部份,兒子未來若要出國深造,如果我們還有經濟能力供應他,這整筆錢就轉換為單筆配息型投資產品,配息收入便是額外的零用金,倘若我們無力支應兒子的出國費用,這筆錢也可以讓他無後顧之憂。

「退休規劃」的部份,則根據薪資調幅與財務狀況,逐年加碼,定期定額持續累積到60歲左右,陸續轉換為配息型投資產品,作為退休後的現金流。此外,每年檢視家庭損益表之後,統整次年度可以部份償還貸款的金額,一半用於還款,一半則安排退休後資本與現金流的資產配置。

第二步則是加碼保險規劃,後期加碼投保「還本型」的防癌險及日額型醫療險,以完備保險涵蓋範圍,還本保障型保險的特色是保險期間未曾申請理賠或是理賠金額少於所繳保費,被保險人身故後,保險公司將退還所繳保費或扣除理賠金之差額,類似「吃不完打包」的概念,由於未來有機會退還保費,也是另類照顧家人的方式。

此外,當「長期照顧」的議題開始被關注時,我們也把長照險納入保險涵蓋的範圍內,全家三人同時投保,為了避免退休後還要負擔高額保費,我們最後選擇了最短的15年繳費期限。

以上種種都是透過風險管理來提前佈局,就像很多人會認為:「我的薪水就算不吃不喝20年甚至40年,也無法完成存錢買房的夢想。」但其實,資產配置不用等「存夠錢」才開始,可以透過「合法貸款」來「預支」未來收入,進而提早圓夢或有機會達到更高的收益,例如「貸款置產」除了擁有安身立命的居所,同時也有機會獲得房價增值的好處。

綜合所述,只要善加管理家庭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清楚知道什麼時點可以結清貸款?什麼時候咬牙撐過就沒事了?即便肩上還背負貸款,也有能力做好風險管理,進行保險及投資的規劃,為未來的生活預做準備

談完「風險管理」,下一篇文章將分享「奪標行動(4)_落實執行」。

關於作者

服務於外商金融機構近 30 年,育有一子,是一位勇於追夢的平凡人,願意用「愛」滋養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社會。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系列文章:點此觀看

《此篇文章為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版權所有,如需引用請告知》

封面圖: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檔案下載樣本.xlsx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