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別忽視,金錢習慣7歲就形成

根據FINLEA 2015年所做的「全台親子理財現況大調查」,96%家中有6~18歲子女的父母認為理財很重要,但僅六成的父母有教孩子理財觀念,而沒有教的主要原因是「小孩還太小」。

理財教育幾歲開始不算小?英國劍橋大學2013年的「兒童習慣形成與學習」(Habit Formation and Learning in Young Children)研究(註一)顯示,不管好壞,多數孩童的理財觀念在7歲時就已形成。

提出這項研究的兩位行為專家大衛・韋伯特博士(Dr. David Whitebread)與蘇・賓漢博士(Dr. Sue Bingha)發現大部份的兒童在7歲時,已經理解貨幣的價值,明白錢可以用來換取物品,以及賺錢和收入是什麼意思。7歲的小朋友也有能力做一些比較複雜的思考,包括提前規劃、延遲享樂,和了解有些選擇是不可逆轉的。大衛・韋伯特博士表示:「影響兒童處理包括金錢,複雜問題與決策的習慣,很大程度在童年時就已經決定。」

研究進一步顯示,家長、老師扮演協助孩子形成金錢習慣的重要角色,比起用「傳授概念」的教導方式,「實踐經驗」更為有效。委託劍橋大學做這項研究的Money Advice Service(註二)執行長卡洛琳・魯克斯(Caroline Rookes)表示:「這項研究真正體現出家長的影響力,並說明孩子在童年時有意識和無意識學習和吸收的東西,會影響之後一生中所做的決定。」

理財教育幾歲開始都不晚,但在孩子已經形成基本的金錢觀念和習慣後,想再改變會比較困難,這項研究提醒我們,當孩子理解錢可以用來買東西時,就要及早開始引導好的理財觀念與習慣。而引導最好的方式不是「說教」,而是讓孩子有更多「參與」和「實踐」的經驗,以下是幾個家長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財教育實踐方式:

讓孩子儲蓄

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存錢是因為他們喜歡感覺自己是在參與「大人的活動」,如果想讓孩子未來養成儲蓄的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小開始「灌輸」這個概念,家長可以讓孩子把每次獲得或賺得的錢都先存下來一部分。 

讓孩子消費 – 並犯錯

年幼的孩子一開始可能無法理解錢是一個有限的資源,它只能在交易中使用一次。家長可以給小朋友少量的錢,讓他實際體驗把錢交出去換取東西的經驗。如果小朋友反悔或想要買其他東西,家長正好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小朋友理解資源有限,花出去的錢就不可能再換回來。

讓孩子賺錢

孩子需要知道我們無法買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而能否負擔的起買這些東西,是由我們的收入來決定。透過談論各種不同的工作與工資是一種讓孩子了解這個概念的方式,另一種方式就是付錢給孩子,讓他們做一些除了家事以外,「額外」的事情來了解錢需要用付出時間和精力來換取。

讓延遲享樂變得容易

幫助孩子設定儲蓄目標,例如存錢買玩具或遊戲。家長可以製作一個大圖表,讓孩子可以看到自己存錢的進度,增加孩子朝目標前進的興趣和參與感。同時,也引導孩子利用一些「策略」讓等待更容易,如果中途孩子很想花錢,而不想繼續為目標存錢,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計劃一個有趣的替代方案,例如去公園玩或做一些手工藝來分散孩子想要花錢的衝動。

帶孩子一起去市場購物

參與決策可以讓孩子了解經濟交易中的得與失,讓孩子更容易延遲享樂。與孩子一起列去市場的購物清單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因為列表通常能幫助我們優先考慮最「需要」的東西,再來看其他「想要」的東西。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各種在特價或折扣的商品、買哪些東西最經濟實惠、以及他們做決策的方式。


註一:「兒童習慣形成與學習」(Habit Formation and Learning in Young Children)完整報告與新聞稿
註二:Money Advice Service (MAS)是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轄下的一個獨立組織,目標是增強一般民眾對財務相關事項的理解與提升自身財務管理的能力。

資料來源:Many Money Habits Are Set By Age 7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