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響:從「滿足想要」學會慾望管理

作者/若蝶

成長在不同世代的孩子,對於「物慾」的期待也大不相同,每當我們和兒子分享小時候的成長點滴,他總覺得像天方夜譚一樣不可思議,因此,想在生活中融入理財教育,還得因時、因地制宜,發展出適合自家孩子的最佳劇本,原生家庭的故事不可能像復刻電影,異地重演,但原生家庭的影響,卻可以像寓言故事,刻骨銘心。

物質匱乏的年代,常常會激發意想不到的創意,大約是小學五年級,腳踏車在當時屬於「奢侈品」,因為雙腳萬能,鄉里之間沒有走不到的地方,然而,住在眷村的同學們卻總是可以接手左鄰右舍的腳踏車,即便那些腳踏車都頗有「年歲」,但是御風而行、呼嘯而過的氣勢,仍然令人羨慕。

還記得在「不懂『花錢』而造成創傷」一文中提到了一個「受傷的花錢經驗」,自從那次之後,我不敢再隨意跟父母親要求額外的花費,但是,「想要」一台腳踏車的念頭,越壓抑越無法控制,百般掙扎之後,突然靈光一閃:「附帶條件式的請求,會不會是一種可行方式?可不可能安全過關?」

我發現,父母親雖然嘴裡不說,但每當我們帶回學校的好成績時,他們總會露出燦爛的笑容,所以我猜想:「父母親希望我們認真讀書,爭取好成績。」於是,我和弟妹們商量,各自訂出月考的目標成績,弟弟比較會念書,他的目標可以訂高一點,學習成績比較弱的人,就訂出比平常表現還要好,但是有機會達成的目標。

整合大家的「目標成績」後,我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父母親詢問:「如果我們月考都有達到這些成績,可不可以幫我們買一台腳踏車?我們輪流騎。」原本還擔心被拒絕,沒想到,在父母親看過「目標成績」之後,居然一口答應!

接著,我和弟弟、妹妹們非常認真地準備月考,最後總算如願以償,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靠著自己的努力去換取『想要』的東西」。從此以後,「為自己的『想要』付出代價」,便成為我們和父母親之間協商的基礎,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價值觀正是「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在這個模式下,我們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慾望,做到「量力而為、量入為出」,這個價值觀對於日後理財概念的建立頗有助益,當然,也因此而培養出腳踏實地的做事習慣

從原生家庭到我自己開始著手親子理財教育,我發現,親子理財教育並沒有固定的公式可以追尋,每個人的領悟能力不同,產生的效應亦有所差異。舉例而言,一樣是生長在經濟匱乏的原生家庭,有人因為缺乏安全感而積極存錢;也有人錢財入手就盡情花用,以填補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慾望,這樣的差異性便是一種「難以掌握的化學反應」。

在親子理財教育的過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容小覷,當我們在建構下一代的原生家庭時,無法期待放入什麼元素一定會產生什麼結果,但至少要確立我們想傳達那些價值觀,藉由耳提面命或者明示暗喻的方式充分表達,最後,透過以身作則的身教展現我們的堅持,所謂「盡人事,聽天命」,無論結果如何,都不需要太過自我苛責,這才是一個健康的心態。

關於作者

服務於外商金融機構近 30 年,育有一子,是一位勇於追夢的平凡人,願意用「愛」滋養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社會。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系列文章:點此觀看

《文章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引用請告知》

本文圖片來自:Pixabay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