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雅:突破既有行為,在有限資源裡智慧選擇

學會設定目標、制定計畫之後,你想開始什麼行動?財金協會講師張如雅問了A地區的小學生,得到的回覆是:買樂高、學習投資股票;同一城市中B地區的小學生則回答:存下早餐錢,讓媽媽早日買房。

單單在同一個城市中就可以看見這麼大的差異,何況臺灣其他地區?成長環境的差異張如雅都看在眼裡,對此的反思也相當坦率:「說真的,我沒有比別人出色。」

興趣走到底也能成為提款機

攤開張如雅的經歷:大學主修統計數學、神經科學,擔任投資銀行主管的同時,也趁假日當古蹟解說員或非營利組織的志工。之後因為工作需要,成為站在第一線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講師,並涉足心理學,取得諮商師證照。
跨領域學習都源於她對自身興趣長期的摸索與好奇。不論講師、諮商師,還是取得國外風行的「教練」證照,都在她的熱情下堅持了十年以上,並成為他人願意用金錢交換的專業,她形容這些學習而獲得的能力「猶如我人生的提款機,我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取出來當作收入來源,或單純存放著當作興趣」。

早在「斜槓」這個詞流行前,張如雅就已經開始多元發展,也影響她日後關注投入的焦點。

審視慣有框架模式 改變操之在己

秉持開放的態度體驗,張如雅在婦女救援基金會擔任志工後,逐漸分配更多假期前往服務不同社會團體,例如在財金協會創建第一年就投身講師至今。

談到授課學員,她形容他們是她散放四處的訊息探子,「在每次互動中,都幫助我打開視野,體驗不同人生」。而自己是他們的營養素或維他命,授課內容對學員有幫助,自然就會吸收,反之也是自然排出。

乍看相當「佛系」的教學方式,其實也隱含諮商及行為學的概念。授課時張如雅會讓學員各自檢視自己的日常開銷習慣,釐清背後的框架,比如每天有零用錢的人可能很輕易便購入一份昂貴冰淇淋,滿足消暑渴望的同時,隔天又有零用錢花;如果一個月才領一次零用錢,則可能顧慮到下次領零用錢之前的開銷,而打消念頭。

她清楚,作為短短幾個小時的講師,首要目標是讓學員看見自身行為模式,至於日後要不要針對這些模式改變,端看學員對未來人生的渴望,只有自己能選擇了。

因時制宜 因材施教

豐富的背景與資歷讓張如雅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從公司老闆到基層員工,或尋求心理、生涯諮商的個案,乃至於在校大學生、小學生,都在她的守備範圍裡。身兼心理諮商師與課堂講師的身份,會怎麼看待較長期的心理諮商與財金協會一次性課程的差別?

張如雅認為,像財金協會這種短時間課程,教學目的應該像是帶著學員逛百貨、逛花園,介紹琳瑯滿目的攤位或品種,引發學員好奇,埋下日後主動探索解謎的種子。而財金協會的講師,就像引領學員進入一間「財金百貨公司」,介紹種種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財金智慧,會如何影響日常生活與未來人生。「在如今網路發達的時代,讓他們看見更多可能後,之後也可以鑽研自學」,她進一步強調:「如今已經是自學的時代了,只要你想,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充足的資源學習」。

面對老中青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張如雅也游刃有餘,「用他們各自聽得懂的語言說明相同概念」,比如面對老闆,就用股票或匯率比喻投資與國際貿易成效;對孩童講述需要或想要,則拿養樂多及開水比較。

不同環境裡的智慧選擇

回到文章開頭的B地區小學生,張如雅的教學策略會賦予資源相對匱乏的學員更多希望感,在有限資源裡仍然能智慧選擇。比如告訴為了存錢不吃早餐的學員營養的重要,健康長大後再去打工都比現在存下的錢更多;或者從學員自己舉出的三年、五年後的夢想,逐步規劃實現的藍圖。

一如先前採訪的講師所言,財金智慧從來就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種素養、觀念與思維模式。一百個人或許就有一百種生命價值觀,對重要事物的排序不同,有人重孝順甚於伴侶,有人情願追逐夢想而放棄金錢等。張如雅冀望在每次授課中培養學員策略、規劃能力,「只要將內心最深層的渴望與其他生活行為串接,甚至不需要老師教也會主動探索」,即便日後身處不同大環境,依然能依個人喜好,自在揮灑地生活。

除了授課的一面,講師還有什麼其他面貌?我們邀請受訪講師回答FINLEA版的普魯斯特問卷,快問快答中,或許能讓你拼湊更多對講師的認識。

  1. 你認為最完美的快樂是什麼?自在。
  2. 你最深的恐懼是什麼?挖掘或看見他人悲傷。
  3. 如果現在要你上一堂課,最想學什麼?和神對話。
  4. 你可以盡情浪費的東西是什麼?什麼都可,什麼都不可。
  5. 你最在意朋友要具備的特質是?品格。
  6. 理想的旅行是什麼樣子?融入當地。
  7. 最想介紹什麼喜歡的歌給下一輩?中文:如果沒有明天_薛岳、古典: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英文:Evergreen _Barbra Streisand 芭芭拉史翠珊。
  8. 如果財金協會突然多了新台幣一億元經費,你最希望協會能做什麼?帶講師們去旅行,實際體驗經濟、生活。
  9. 如果有能力改變自己,你最想改變什麼?更愛錢。
  10. 你的座右銘是什麼?隨順因緣。

《此篇文章為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版權所有,如需引用請告知》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