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12:投資的基本理論與實務(一)

大專青年看過來!未來無限可能,您有足夠的FQ(財金智慧)助你一臂之力嗎?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FINLEA)第八年於政治大學開授「青年應有的財金智慧」課程,師資陣容強大,被喻為比MBA還重要的系列課程,將建立大專青年基礎財金知識、技能與智慧,完成未來人生不同階段的無限可能!特地公開課程精華,更多課程將同步更新!

客座講師:楊子江(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政大企管系教授、曾任財政部政務次長)
授課時間:2013年5月23日(四)


課程精華內容

許多人接觸到投資時,都會先問要投資什麼?買什麼最好?事實上,投資是需要做準備的,如果自己沒有準備好,裝備好基本的知識、資源和專業,是不宜貿然投資的。

從資源上來說,借錢去投資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並不是相當適合,因為借錢投資需要具備更多條件和資源,因此,跨向投資和建立投資基礎,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準備工作即是儲存第一桶金,正所謂「儲蓄為投資之母」。

尤其在投資時,作為分母的本金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分母是可以透過存錢或各種累積金錢的方式將本金擴大,是自己比較能掌控、決定的,但是作為分子的報酬率可能會受到許多複雜因素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不見得操之在己。

因此,投資前我們宜計畫性地培養本金,穩固投資的基礎。另外,進行投資前也要下功夫做功課,譬如在投資一個基金前,基本上要了解這個基金是做什麼的?投資的標的是哪裡?他們的投資政策和哲學是什麼?抑或投資股票,要瞭解這家公司所處的產業趨勢為何,以及該公司在這個產業中的競爭的優、劣勢和地位等條件。

當然投資前,我們除了要「知彼」也要「知己」,所謂知己有幾個含意,第一是要衡量自己的條件並了解自己擁有多少資源,由此看來,每個人的投資起始點並非都相同。即便大家的條件相同,但是每個人所能承擔風險的程度和能力不一,這除了和前述所提的資源擁有有關,但最主要與自己的個性有極大的關係,比如說有的人性格較為保守,有的人比較敢放手一搏,所以別人適合的投資方法不見得適用於自己。

▲ 楊老師說明投資前應有的準備及考量因素

投資的另一個重要觀念是關於機會成本及資金成本的概念。資金其實是有成本的,舉例來說,將錢存放在銀行中,銀行會給予利息,加上選擇不同存款方式和利率,銀行會回報不同的利息,在這個過程中,錢就產生了不同效益。
 
如果同樣把一塊錢分別放在家中和銀行,家中的一塊錢仍舊是一塊錢,而存在銀行的一塊錢增值成一塊兩毛,這兩毛錢就稱為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如果把錢放在那裡不動,或是選擇不投資,這時候其實你已經付出代價了,所以當我們不投資時,其實也是一種投資。再者,要談投資時,我們必須思考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現在一塊錢是未來的多少錢?」,二是「未來的一塊錢是現在的多少錢?」前者具體來說,是幫助我們瞭解複利的概念以及利上加利所帶來的乘數效果。
 
以信用卡的循環利息為例,如果循環利率為19%,當我們積欠10,000元的卡費,5年之後的光利息就累積到15,850元,是相當驚人的。不過,從積極面來看,如果我們能夠有儲蓄的習慣,存款也會積少成多,為自己帶來額外的收益。
 
再舉一個近來常被討論的軍公教人員18%優惠存款利率例子,如果將存入的100萬以18%利率計算,4年之後將增值為205萬元,從國家的財政及世代公平來看,這其實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無怪乎許多人都希望國家能針對18%進行改革。另外,所謂「未來的一塊錢是現在的多少錢?」
 
其實是一種折現率的概念,具體應用上,是可以幫助我們計算和思考退休金的規劃。例如:一位25歲的青年預計55歲退休時能存到500萬的退休金,而這30年期間預計的平均報酬率為2%,經過試算後可得知每年要存123,249元,即每月存10,270元即可達成目標。前述例子揭示了:現在的一塊錢絕對不是未來的一塊錢,反之亦然,因此在投資前,我們必須瞭解和計算金錢在現在以及未來的價值為何。
 
投資,我們不能不探討報酬和風險,因為任何投資都是風險與報酬的對應關係。投資時大家都想要有報酬,但是報酬從何而來?一是利息及股利收入,如:存款債券利息,或是股票的股利收入。

另一種是資本利得,也就是減去購入價格之後的餘額。再來,我們還要注意的是扣除稅賦與其他交易成本。例如,買賣股票時要課徵證券交易稅。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可能未來會有很多營業員打電話來要你進行買賣,但其實證券商是靠交易稅獲得收益,也就是買進賣出的手續費,因此要擁有自我判斷進行買賣,不隨意聽任營業員任意買賣,因為可能買賣頻繁的狀況之下,所付出的個人成本比例是相當高的。

風險也是我們在投資時所考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投資會有報酬,是因為要回報你所冒的風險,當我們看到高報酬時,首先要先想到、反應的並不是口袋能塞滿多少錢,而是這項投資冒的風險是相當大的。

人們常說高風險高報酬,事實上並不然,高風險不一定有高報酬,例如會發生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或是資金遭到經理人掏恐等問題,而產生高風險低收益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說:「高風險所『期望』的報酬應該是要高的」。

實際的投資市場中,具有相當多風險,歸納而言,會產生諸如利率風險(如:定存利率大幅提高)、通膨風險(如:物價飆漲)、事業風險(如:行業景氣循環)、財務風險(如:公司財務周轉困難)、流動性風險(如:骨董賣不掉)、市場風險(如:股價下跌)、政治或法令風險(如:政變、政黨輪替)、匯率風險(如:近來日圓大貶)等。風險來源得視你所投資的標的來判斷,因為標的不同,可能會產生的風險也會不同。
 
投資困難之處除了確認風險來源之外,還要進而追蹤及管理風險。風險管理主要有三大方式:第一、規避(Avoidance):例如不要將錢存在地下錢莊,只和合法金融機構、信用良好的公司往來,以避免損失發生的可能性。第二、移轉(Transfer):例如將錢存入有中央存款保險的銀行,將潛在的風險事先移轉至其他機構。第三、分散化(Diversification):譬如手邊有一百萬的資金,將其中的三十萬存入銀行,四十萬買基金,另外三十萬買股票,因為三者投資方式的風險、流通性和報酬不同,藉由充分分散的投資組合,將可能的風險分散掉或降至最低。分散風險除了可投入在不同投資產品之外,還可藉由選擇不同時間點、產業類型、投資地區或國家等方式進場。

在財務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是:「總風險=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前述提到可經由投資組合來分散或降低風險,即是此處所稱的非系統風險(non systematic risk);不過並不是所有風險都是可以分散的,例如當金融海嘯發生時全球金融系統全面都受到影響,無論怎麼分散投資都無法避免,而這種無法分散的風險就稱為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所以,當我們進行投資時,非系統風險和系統風險都應是我們應考量的因素。

最後,我們要談談基本的財務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在1960年代提出,1970年代被廣泛應用,直到2000年前後才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CAPM自提出到獲獎將近40年期間,不僅奠定今日世上大多數投資或是財務理論,該理論也是最基礎、最容易,卻是最重要的投資觀念。

簡單來說,CAPM所隱含的意義其實就是說明了風險與報酬是一體的兩面,並且透過此模型去界定風險與報酬之間的線性關係。CAPM模型表示方法為:「期望報酬(re)=無風險報酬(rf)+風險溢酬(rp)」,其中無風險報酬(rf)意指承擔極低、近乎無風險時,所要求的報酬率是多少,一般來說採用的指標像是政府發的債券或是銀行一年期存款的利率。

風險溢酬又稱為風險貼水,是指每多承擔一分風險,期望的報酬應增加多少,由於投資工具不同,風險溢酬也就不同,這部分是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和了解的。CAPM模型也呼應我們一直不斷強調的:「風險與報酬應是一體的兩面」,報酬是承擔風險的回報。

不過我們都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我們投資時,選擇風險最小報酬最大者,在觀念上並沒有錯,但是理論上比較不可行,或是存在的機會不多,除非是遇到特殊的狀況或者能取得特別的資源和管道,因為理論上市場是有效率的,一旦出現這種機會大家會馬上加入市場,立刻將風險報酬取回平衡的地位。所以在同樣風險之下選擇最大報酬,或是相同報酬下選擇風險最低者,是比較合理的。
 


《此篇文章為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版權所有,如需引用敬請告知》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op